JN江南新闻中心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江南·体育(JN)官方网站-APP手机版下载

2023-11-19 12:40:3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现将《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二)面临形势二、总任务、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总任务(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着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二)拓展资源支撑空间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五)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五、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二)健全完善新信息基础设施(三)加快构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六、切实保障规划实施(一)加强规划统筹(二)强化政策引导(三)加大资金投入(四)推进自主创新(五)加快人才培养(六)健全工作机制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其专项规划,对于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1.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352.4亿元,5年平均增长13.4%,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34.6%。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910亿元,利税5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1%和1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88家,比“十五”末净增574家,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比重达42.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4.8%,占全市GDP的5.1%。软件业务收入610亿元,利税9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6.9%和25.7%,规模与实力居全省首位。现代物流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305亿元,年均增长13.1%,占全市GDP的7.8%。物流营业收入2370.8亿元,年均增长24.1%。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40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13.7%。通过不断调整和发展,基本形成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梯次推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交通装备、机械装备、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3.9%,比“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钢铁、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70%以上的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64亿元,年均增长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5%,提高11.4个百分点江南·体育(JN)官方网站-APP手机版下载。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93家。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5年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5000多项,申请专利近6万件。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比率达到33.3%,比“十五”末提高6.9个百分点。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进展,入选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相继落户我市。全市9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4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4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1家。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2家、24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7个、山东名牌产品146个,中国驰名商标27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19件。4.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构建起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全市移动电线%。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400G,互联网站3.8万家,上网人数293万人。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100%,有线%。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服务等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网络娱乐等一大批新兴业态快速成长。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社保、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5.两化融合进程逐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初步形成“点(企业)、线(行业)、面(区域)”三级两化融合推进模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周期缩短75%,生产自动控制率达95%,电子商务营销率达30%,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5%。电子信息产品工业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高性能服务器等整机电子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嵌入式软件在信息家电、通信设备、自动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大幅提升。6.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部完成。5年累计淘汰落后立窑水泥生产线.2万千瓦。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04%。重点行业和企业单位综合能耗逐年降低,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32%。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分别消减18%和10.9%。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4个百分点。5年来,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质量有待提升。工业总量不高、规模以上企业偏少、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引进大项目少,影响发展后劲。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集群优势尚未形成。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相对较短较窄,产业低端化、产业集聚度低等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较少,研发投入低,缺乏高层次人才、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高精尖加工能力、综合制造服务能力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薄弱。四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技术潜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链尚未形成,两化融合的深度不够。(二)面临形势。未来5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1.从国际形势看,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面临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能源环境压力增大,世界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趋明显,消费模式、生产模式和对外经济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世界经济进入复苏向好和结构转型双重特征并存时期,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信息社会,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并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布局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进一步加大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压力,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2.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任务。较长时期内,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强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内需亟待扩大、资源压力凸显、环境约束增强,工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亟需加快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构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内需主导型发展新模式,推动工业经济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同时,我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快速发展,区域竞争愈发激烈,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特征。3.从济南形势看,我市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201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8700美元,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经历长期快速发展,工业经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已经进入需要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为我市工业和信息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有利于加强国内外合作,吸纳技术、资金、人才和智力成果,江南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形成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低碳化、高端化的产业发展趋势,有利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打造新的产业优势;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要求和限制“两高”的国内产业政策,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信息技术发展和两化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完善产业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整体发展能力。中央、省、市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指导保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济南作为规划联动区,有利于发挥省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辐射功能,推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具备连接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黄河经济带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雄厚、投资环境优越,也具备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经济辐射作用亟待发挥。我市必须在新一轮世界科技创新、产业调整中更好地把握机遇,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实现转型升级、跨越提升、全面突破。二、总任务、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总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着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驱动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发展支撑,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具有济南特色的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创新发展。以优化技术结构为目标,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增强知识、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2.坚持绿色发展。以优化用能结构为目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降耗治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广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技术应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坚持融合发展。以软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4.坚持集聚发展。以优化布局结构为目标,统筹规划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技术、资金、人才、装备、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和有效整合,促进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一体化、园区化、基地化的产业发展模式。5.坚持协调发展。以优化组织结构为目标,支持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健全产业协作配套体系,鼓励产业联盟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形成结构合理、产业链配套、适度积聚的产业组织体系。6.坚持品牌发展。以优化产品结构为目标,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积极参与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快创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三)发展目标。实施“四大千亿级”工程,即:以年均千亿元的投入,打造八大过千亿产业,培植过千亿集团,园区总收入实现六千亿元。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信息服务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构建起我市现代产业的主干体系。到2015年,全市工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360亿元,年均增长13.1%,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400亿元,年均增长13.1%。

  重点培植汽车、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八大过千亿元产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年均增长11%。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300亿元,年均增长11%,利税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2%。工业增加值率提高3个百分点。规模(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500家,过百亿元企业20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000亿元,年均增长1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2%,汽车、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比重超过60%,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60%。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新产品比重超过35%,各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0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0家,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4%。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00个,驰(著)名商标300件。争创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取水下降指标,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能耗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5%。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绿色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形成。———信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80亿元,年均增长25%。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22.8%。初步建成宽带移动、融合泛在、安全可靠的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政务管理核心业务和政府公共服务全面实现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中国软件名城和数字泉城。———两化融合深度推进。汽车、机械装备等重点行业CAD/CAM/CAPP/PDM/ERP应用率超过95%,重点企业数控化设备率达到80%。计算机监控系统在冶金、建材、化工、纺织等行业应用率达到95%以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企业客户管理、订单管理、协作管理、产品配套配送等产业链协作全流程实现信息化。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35%,基本实现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装备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信息系统集成化。

  三、着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节约化发展道路,加快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调整能源资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承载能力,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努力构建与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产业特色优势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工业布局。以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为契机,调整优化“一城三区”的工业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定向集聚、集约发展。“一城”:即老城区,以发展总部经济、都市经济等服务型经济为主,实施提升性、扩张性搬迁,有序推动主城区发展空间受限的企业入园发展。“三区”:即东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和北部工业区。东部工业区,以济南高新区为核心,沿世纪大道向东经孙村片区至明水经济开发区,形成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集聚区;沿经十路向东至历城区,形成太阳能产业发展带;依托临港经济开发区和济南航空产业园,形成临空港特色产业区。西部工业区,由经十路向西至济南经济开发区和平阴工业园,形成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水泥建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聚区。北部工业区,依托黄河北部地区,重点发展济南化工产业园、济北经济开发区、商河经济开发区三大片区,形成化工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带,打造特色产业基地。2.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布局。扶持壮大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集成电路研发设计与生产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等五大国家级基地,加快构筑“一城五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格局。“一城”:即济南软件名城。“五区”:即以齐鲁软件园为核心的软件研发生产核心区,以山大路科技商务区和历下软件园为依托的软件应用孵化区,以齐鲁软件学院和大学科技园为基础的软件人才教育培训区,以长清软件园为重点的数字创意示范区,以济南高新区新区、济南经济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槐荫工业园区等园区为重点的软件技术成果转化区。3.现代物流业布局。围绕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和全国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目标,依托济南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打造“三园三级三层”的现代物流空间布局体系。“三园”:即打造盖家沟、担山屯、郭店等3大物流园区。“三级”:即以三大物流园区为核心级,以空港、药山、崔寨、邢村、桑梓店和出口加工区6个特色专业物流中心为二级节点,以市域各物流站、县域物流节点为补充的现代物流网络框架体系。“三层”:即以济南为中心,努力打造省会都市圈核心层物流网络、山东省域协同层物流圈和连接南北、辐射东西、承接国际的全国性现代物流辐射服务网。4.产业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园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有序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济南高新区,加快推进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齐鲁软件园和出口加工区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家用轿车、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形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保税区,力争达到2000亿元规模。明水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交通装备、食品饮料等产业,力争达到1800亿元规模。济北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休闲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力争达到740亿元规模。济南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力争达到430亿元规模。济南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力争达到350亿元规模。平阴工业园,重点发展水泥建材、五金铸件等产业,力争达到200亿元规模。临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现代物流等产业,力争达到170亿元规模。槐荫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家用电器等产业,力争达到120亿元规模。商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等产业,力争达到120亿元规模。加快推进动漫游戏基地、山大路信息服务业基地、历下软件园、长清软件园等载体建设,重点发展数字内容、软件技术咨询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力争达到700亿元规模。(二)拓展资源支撑空间。1.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清洁能源,逐渐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加快天然气推广利用,重点实施一批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深入推广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和地源热泵应用,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加快太阳能电站、风力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扩大屋顶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工程应用。加快太阳能光热利用进程,鼓励宾馆、公共场所、学校等公共机构实施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改造。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鼓励有条件的小火电机组改造为秸秆发电或垃圾发电。

  太阳能应用重点实施力诺太阳能热发电1MW项目、阳光屋顶工程项目,开展公共基础设施屋顶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工程试点,并在全市逐步推广。生物质能发电重点实施禾维济阳生物质发电工程。风力发电重点实施华润章丘风电项目、大唐集团长清孝里风力发电项目、北京天润历城西营风电项目、大唐平阴风电工程项目、中海油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等。

  2.推进节能降耗。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集中抓好钢铁、水泥、电力、化工等行业以及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深入实施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扩大节能工艺、产品、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制度、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突出源头控管,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耗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设备及生产能力等限期淘汰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境容量,为先进产业发展提供资源和环境支撑。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强基础管理和依法监管,制定节能降耗财税、价格政策,建立节能降耗长效机制。

  节能技术改造工程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用能设备,每年实施50个节能技改重点项目。供热管网优化工程优化供热管网布局,全面推行集中供热,实施以汽改水、管道保温为主要内容的管网节能改造,将冶金、石化、电力等企业余热利用优先纳入集中供热系统。重点领域节能工程加快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等重点领域节能,重点实施太阳能光热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工程,全面执行新建居住建筑节能65%、新建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完成6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任务,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户用沼气池。节约替代石油工程加快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推进光伏发电示范,因地制宜发展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项目。绿色照明工程深入实施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示范工程,推广应用节能灯300万只。节能服务体系工程加强节能协会、能源监测、节能评估、能源审计等中介组织建设,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培育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骨干企业,使合同能源管理成为节能的主要途径。能源管理系统工程以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重点建筑能源管理中心建设为基础,建立全市能源管理信息平台,提高能源基础管理水平。

  3.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企业开发设计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集约化、污染排放最小化,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群。扎实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国家、省、市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原有工艺设备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施一批重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积极推进钢铁、化工、火电等行业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道路废物以及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托复强动力、富美科技等企业,加快发动机再制造基地和办公设备再制造基地建设,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加大中水回用、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利用,提高工业用水的使用效率。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价格和金融等政策措施,建立面向市场、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

  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选取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能源、冶金、建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等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开展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创建1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20个节能节水示范企业、20个减排示范企业。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根据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数量、循环产业链建设情况,打造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力争创建4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资源再利用示范工程制定实施鼓励资源再利用相关政策,鼓励垃圾、纸张、办公用品、汽车零部件等循环再利用,并给予相应补贴。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示范工程按照“一池三改”(10立方米沼气池,结合改厨、改厕、改圈)建设模式,在农村推行户用沼气池建设,力争发展15万户农村户用沼气。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包括年产100万只激光环保硒鼓项目、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项目、移动式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建设项目、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处理和利用项目。

  4.集约利用土地。建立健全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工业布局规划,新增工业用地指标的85%用于省级以上园区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加快盘活土地存量,积极推进园区存量工业用地转让,优先利用存量土地安排建设项目,鼓励工业企业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利用存量土地新建工业厂房。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土地、厂房与外来资本合作新上工业项目。调整优化老城区工业用地,有序推进老城区工业企业外迁入园发展,鼓励利用老城区厂房发展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合理调整土地供应结构,通过项目有序安排、土地统筹使用,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拓展新空间。

  立体厂房计划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在适宜行业积极推行多层厂房,不断满足中小工业企业用房需求。企业搬迁改造计划制定促进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办法,通过土地出让金返还等方式,鼓励市区内发展空间受限工业企业搬迁入园发展,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为实施土地置换的企业优先解决园区基础设施。鼓励槐荫工业园和腊山工业集中区内企业向10大省级以上园区集聚,为生产性服务企业搬迁提供房租优惠等政策支持。

  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据我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动产业高端化,以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为目标推动产业高质化,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推动产业高效化,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以新信息、新能源、新医药及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植和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发展。1.新信息。依托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齐鲁软件园等载体,充分利用我市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器、中间件、信息安全、虚拟化等国内领先优势,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逐步完善产业链,建成国内先进的新信息产业集群。物联网:重点发展射频识别(RFID)芯片、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物联网中间件等技术,加快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经济领域以推进生产制造、现代农业、现代物流、节能减排为重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以数字城管、数字市政、食品药品监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建设为切入点。民生领域以智能家庭、医疗健康、一卡通为突破口,全面推动物联网普及应用。云计算:重点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容错服务器、高端多路服务器、海量存储系统和云计算终端等基础装备,突破计算虚拟化、分布式数据处理、按需服务、云计算操作系统等云计算关键技术,加快济南市云计算中心建设,推动浪潮云海战略。在电子政务、工业设计、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实施云计算示范工程。新一代网络通信:加快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量子通信实用化研究和量子通信网络技术标准制定,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和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光纤宽带网络、交互式数字电视的应用模式创新。

  物联网传感器依托济南RFID产业联盟,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加快推进超高频RFID标签封装印刷和读写器设计制造。重点推进金钟衡器高精度数字传感器技改项目,新增10万支高精度数字传感器产能,率先在国内称重领域物联网应用取得突破。云海战略推进浪潮海量信息存储系统、浪潮天梭高端容错服务器、云计算终端和云计算操作系统等云计算基础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抢占国内云计算产业制高点。济南市云计算中心建设具有计算能力超百万亿次、存储容量为千万亿字节(PB)级的高性能计算中心,为城市管理、工业控制、智能电网、电子政务等领域物联网应用提供服务器资源、存储资源、软件资源等方面的云服务。

  2.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以提高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努力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太阳能:依托力诺、桑乐、华艺等企业,大力发展高效太阳能真空集热管、高温集热金属管、太阳能热水器零部件等产品,推进太阳能中高温供热系统以及太阳房、太阳能温室产业化。积极研发光热发电和系统集成技术,大力推广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实施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形成新兴太阳能光热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光伏晶硅材料、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LED太阳能灯具等产品,积极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光伏发电控制系统,加快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电站。风能:依托北车风电产业园,引进、消化吸收风电设备新技术,形成500套风力发电机组和1000套叶片的产能。推进特大型垂直轴风力发电设备研发生产,加快中泰10兆瓦以上特大型垂直轴风力发电设备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生物质能:重点发展以秸秆、植物油皂角和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产品,鼓励发展生物质能装备和城市垃圾发电。地热能:加快适应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热泵技术研发,大力推广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等地热产品应用。节能环保: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机械装备、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设备、工业“三废”生物处理技术及设备、节能环保服务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半导体照明产业。3.新医药及生物。大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优势企业,加快建设以生物医药为重点,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协调发展的新医药及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以济南高新区为载体,加快建设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和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实施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打造形成国家级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和孵化基地。依托齐鲁制药、福瑞达、维尔康生化、力诺药业等企业,加强生物技术药物创新研究,积极运用基因重组、原生质融合等高新生物技术,发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多聚酶链反应(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大力开发控缓释、透皮吸收、靶向给药等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加快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生物农业: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工程育种与疫苗、生物反应器、高效新型生物农药、生物制剂等高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广具有明显增产和改善品质作用的良种选育与快繁技术。以作物育种、畜牧胚胎工程、畜禽疫病诊断试剂、生物疫苗和绿色高效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酶制剂等产业化为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农业生物产品和企业。生物制造:以微生物制造和生物基材料两大领域为重点,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微生物发酵、催化剂、工业酶制剂、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发生产一批功能性、保健性、绿色环保食品、新型高档食品添加剂和生物基材料,推动L-阿拉伯糖等优势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4.高端装备制造。以高端智能装备为重点,依托优势骨干企业,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研究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先进制造模式,扩大大型成套装备生产能力,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水平,促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升级。加快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的研发生产,提升重型数控冲压设备成套能力,开发新一代伺服压力机,优化大吨位重型系列多工位机械压力机,推动数控落地镗铣床、大型龙门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向高速、高效、高智能化技术方向发展。支持发展具有国际水平的高速精密数控车床、柔性加工中心、高精度数控外圆磨床。加快推进钢结构数控加工、重型模锻设备等高端装备产业化。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提升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配套水平,支持企业研发核岛主设备。培育发展电力巡检机器人、线路除冰机器人、同步智能电力电路巡检无人机。支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研发生产,鼓励高端电力装备进入智能电网建设领域。推进以山东太古飞机工程公司为龙头的航空产业园建设。鼓励发展柴油机、特高压压力容器、电缆等海洋工程配套装备。

  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医药及生物和高端装备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结合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推动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新材料,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电子新材料、建筑新材料、高性能纤维等五大类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为重点,大力发展整车、汽车零部件以及监测和管理系统。

  (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以大集团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努力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形成汽车、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1.汽车产业。围绕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轿车、新能源汽车、摩托车生产基地,坚持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升级并举,着力构建协作配套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到2015年,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重型汽车:重点推进中国重汽重型载货车产品升级,积极开发应用先进总成,突破关键技术,提高安全、环保和节能性能。发挥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中心的优势,加快发展中高档重型汽车,大力推进载重汽车整车、世界最新发动机及零部件总成技术项目建设,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整车质量水平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跻身世界先进重卡行列。支持重汽集团年产30万辆轻卡项目建设,形成卡车系列产品,冲刺世界500强。轿车与客车:重点发展中高档和经济型轿车产品,加快吉利、青年等轿车基地建设,不断完善提升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壮大轿车产业规模。吉利汽车以帝豪系列、MPV车型为主导产品,加快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坚持走合资合作道路,以品牌、技术、品质、服务赢得市场。支持青年汽车运用英国莲花汽车先进技术,尽快形成设计能力,研发和生产莲花L3轿车等八大系列中高级轿车产品。鼓励重汽打造一线品牌轿车系列。加快发展大中型豪华客车,重点发展低底板公交客车和BRT城市快速公交客车。新能源汽车:抓住建设“济南都市圈新能源汽车基地”和“济南都市圈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的有利时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FCEV)以及燃气汽车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加快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鼓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联合开发,尽快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加快重汽新能源汽车章丘生产基地建设,支持青年、吉利等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建设,扩大宝雅低速电动车规模化生产,加快“十城千辆”试点城市建设,培育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专用车:支持中集集团等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及轻量化产品转变。鼓励专用车企业联合、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产品结构向“专、精、特、新”转变,实现专用车行业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新跨越。重点发展高等级公路运输车辆,提高集装箱运输车、甩挂车、厢式冷藏运输车、公路维护车的产品层次,形成生产集中、特色突出、技术先进、用途广泛的改装车产业。开发环卫、邮政、市政作业、医疗卫生、高空作业、油田、通讯、机场、军用等特种车和专用车,提高质量水平,扩大产业规模。摩托车:以轻骑股份、轻骑铃木、山东重骑等为依托,以高可靠性、低排放、低油耗为目标,研究开发新型摩托车发动机,生产满足绿色环保要求的摩托车。大力发展宽领域、多系列、规模化的摩托车产品,扩大出口,加快建设济南轻骑摩托车工业园,实现摩托车产业的振兴。发动机及零部件:加快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发动机,推进发动机的升级换代。围绕整车配套,加快推进吉利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骨干企业建设。支持零部件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形成零部件与主机产品同步开发。重点支持明水汽配、安达、沃德、采埃孚、鲁得贝、汇九齿轮等零部件企业按照国际化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零部件骨干企业和集团,提高汽车零部件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提高整车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率。

  打造两大汽车产业园明水经济开发区重型汽车产业园和济南高新开发区轿车、轻型汽车、摩托车产业园。建设两大汽车零部件基地历城临港汽车零部件基地和济南经济开发区汽车零部件基地。构建汽车产业集聚带以经十路为轴线,东起明水开发区西至济南经济开发区,全长100公里。涵盖章丘、历城、历下、市中、槐荫、长清,并辐射带动平阴等7个县(市区)及济南高新区,门类包括重型汽车、轿车及客车、专用车、改装车、电动车、摩托车及相关零部件的汽车产业带。健全三个体系优化产业配套体系,优化技术创新体系,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体系。壮大六大类产品培育壮大中高档重型汽车、轿车和客车、新能源汽车、专用汽车、摩托车和汽车零部件。到2015年,重型车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轻卡30万辆,轿车20万辆,客车2万辆,专用车20万辆,摩托车200万辆,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40%。新能源汽车所占比重达到5%。

  2.机械装备业。以提高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手段,推动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努力建设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技术结构合理、产品竞争力强的国家级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机械装备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00亿元。锻压、数控机床:发挥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增强系统设计、技术研发和工程总承包能力,推动机床行业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和光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大型压力机及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发挥二机床产业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锻压设备及自动化项目,提升成套集成能力,增强核心技术开发与集成创新能力,锻压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数控机床品牌建设,推进一机床战略重组,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数控机床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依托铸锻研究所、法因数控、巨能液压等优势企业,加快推进数控机床、铸造机械及自动化成套技术装备、重型液压机械设备等装备研发和产业化,保持重大装备国内领先水平。培植发展机床工业“小巨人”企业,壮大机床产业整体实力和规模。电力设备:培育发展电力设备制造产业集群,着力提高电力设备设计、制造水平,促进相关企业技术联合,实现电力设备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依托重工股份提升脱硫磨机设备生产技术标准,保持国内磨煤机市场领先地位,重点开发30万千瓦以上发电机组用中速磨和双进双出磨煤机,为电站锅炉提供先进磨机设备。大力发展锅炉集团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生物质锅炉、电站锅炉设备,尽快实现30万千瓦以上锅炉生产制造能力,完成600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研发并力争获得产品制造业绩。生物质能锅炉形成35-240吨/小时系列规格产品。加快齐鲁电机清洁高效汽轮发电机组生产基地项目建设,自主研发和生产30万千瓦以上汽轮发电机组,形成年产汽轮机700万千瓦、发电机70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发挥产业技术联盟作用,促进电站锅炉、汽轮机、发电机三大设备联动发展,实现单一生产向市场成套供货和工程总承包方向转变。以中电装备山东电工电气、济南变压器集团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研发500千伏以上特大型电力变压器。推进与国家电网战略合作,促进输变电设备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提升输变电设备整套制造水平,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内燃机动力设备:重点发展中大功率、中高速内燃机及其延伸产品,增强大功率陆用柴油机国内领先优势。加快济柴JC15、26/32发动机产能、大功率节能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项目建设,开发汽车、油田、船舶用大功率柴油机;做好32/40发动机引进研发制造,开发钻井用高性能12V175型柴油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争创国际知名品牌。加快发展济南绿能燃气发电机组、柴油机及柴油发电机组。推进山东红帆信息化智能型节能抽油机生产线项目建设,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轨道交通装备:以济南轨道交通、中车车辆为依托,适应铁路货运高速化重载化发展要求,扩大铁路重载货车、专用货车、特种货车生产规模提升客货车配件研发能力,实现铁路货车1万辆生产能力,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货车生产基地。重点支持研究开发智能化节能型直线驱动列车(城轨),加快直线驱动电机推广应用,成为全国重要的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研发生产基地。特色机械产品:发挥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雄厚,企业众多,行业门类较为齐全的优势,重点支持仪器仪表、工程机械、通用配套设备及金属焊接铸造加工等特色机械产品做大做强,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为本地大企业配套能力,努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仪器仪表提高试金集团试验设备研发能力、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电子万能试验机、微机控制伺服试验机,巩固国内试验机行业排头兵地位。加快推进山东电工电气、山东红帆智能仪表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规模。提高弹簧试验机、节流装置、风量测量仪、气体检测仪、激光接触网检测仪等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山大电力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试验设备、测试仪器产品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筑、工程机械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主机产品和核心基础零部件,提高工程机械产品市场占有率。以重工股份、省建筑机械为依托,重点研发国内领先的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线、环保节能型混凝土搅拌设备。以山东丰汇、大汉建设及章丘塔机基地为依托,研发国内领先的新型门式起重机、大型港口起重机、大型动臂式塔机以及核电装备用大型桅杆式起重机。以山东海缔斯、百斯特为依托,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乘客电梯、观光电梯、自动扶梯等全系列电梯产品。支持大型液压升降平台、建筑钢结构、桥梁钢结构、立体停车设备等特色产品创新发展。通用及配套设备支持山东章鼓研制高效节能罗茨风机,提高离心式通风机、轴流式风机系列产品技术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捷菲特精密气动元件研发。加快环保脱硫磨、石灰石浆液制备岛子系统等脱硫剂制备成套装置的研发和生产。支持德佳机器、天辰等企业发展高精尖塑钢机械产品。以章丘海尔电机为依托,开发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洗衣机用高效直驱电机和直流无刷电机、串激电机等系列产品。鼓励山大奥太等企业采用先进智能控制技术,发展高效节能数字化逆变焊机、焊接机器人产品。培育发展模具制造业,加快向汽车模具产业发展。金属焊接、铸造加工大力发展铸造、焊接等基础件制造,着力提升技术装备、整机配套和材料本地化水平。集中西部大型铸造生产资源,应用树脂砂铸造、脂硬化水玻璃砂铸造技术生产高质量铸件。以章丘铸造产业基地为依托,发展重型汽车发动机缸体、排气管、机械设备及汽车配件等铸造件。以长清北辰、宏达、水龙王、冶金化工设备等焊接制造优势企业为骨干,提升大件焊接及压力容器制造水平,扩大核电装备配套制造能力,做大长清压力容器产业基地规模。

  3.电子信息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契机,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和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到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围绕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建设,推进浪潮科技园、浪潮产业园建设和高效能服务器与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改造,壮大服务器、存储、特种计算机、智能终端、信息安全产品产业规模,建设全国一流的计算平台设备生产基地。加快海量信息存储系统应用示范和高端容错计算机研发推广项目建设,支持加固计算机生产线技术改造和税控收款机产业化。推进计算机板卡大规模生产及工艺能力改造,建立国内一流的计算机板卡系列产品生产检测环境。加快济南卫星产业园建设,打造卫星应用产品研发制造、地面系统运维、产品及相关市场运营等完整产业链。推动设备制造业与电信运营业互动发展,鼓励企业开展对新一代通信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基于绿色通信等先进网络技术的系统设备、应用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集成电路:实施设计先导发展战略,加快集成电路设计共用平台和实验室建设,组建集成电路产业联盟,提高集成电路芯片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超高速大容量存储芯片设计、下一代新型存储器芯片存储阵列、大容量固态硬盘存储控制系统级芯片(SOC)等关键技术。依托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园,以山东华芯、山东华翼等企业为龙头,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集群,打造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济南产业化基地。推进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测试项目和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增强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能力。光电子:加快光电子产业园建设,推进高端外延片、芯片和衬底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建成我国最大的碳化硅(SiC)、蓝宝石衬底材料和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D)研发生产基地。突破SiC、蓝宝石衬底缓冲层、低缺陷氮化镓(GaN)外延生长优化、量子阱结构设计及外延技术、分布式布拉格反射(DBR)反射层的设计和优化等关键技术,重点支持SiC衬底、蓝宝石衬底和高分子化合物(PSS)衬底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大功率激光器外延、芯片及器件封装的研究和产业化,促进半导体激光器在显示、医疗、工业加工、军事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半导体激光器重点实验室建设,努力将济南建成国家半导体激光器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推进晶恒、宝世达、天岳、巨洋神州、宇科同茂、天一光电等光电项目建设。依托力诺、晟朗、华艺等企业,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LED太阳能灯具、光伏发电控制系统等光伏高端产品,加快创建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高性能元器件:加快功率半导体器件、显示器件、发光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汽车电子器件、高性能电池、新型传感器、高频声表面波器件等新型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鼓励采用绿色环保生产工艺和环保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加快华强电子城、印刷线路板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电子元器件、零配件、印刷电路板等电子配套产业发展。推进济南晶恒6英寸功率半导体器件生产线建设,带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等电子高端业务发展。加快山东同欣半导体产业园发展,支持朗硕、世纪金恒、科盛、科芯等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半导体器件产业规模和整体实力。工业和消费电子: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工业控制、智能机器人等行业应用电子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电子技术、车载电子装置及汽车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打造汽车电子产业新优势。扶持智能电表、智能仪表生产,引导建立仪器仪表、传感器和智能机器人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以九阳股份、山东松下、小鸭电器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完善消费电子产业链,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消费电子产业群。4.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构建四大支撑平台,打造八大产业集群。到2015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基础软件:组织实施好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推进开源软件、面向服务的基础平台、构件库等支撑软件研发及产业化,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的核心竞争力。工业软件:发挥浪潮ERP品牌效应,以山大华天、易恒软件、普联软件等优势产品为重点,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软件联盟,建立国产工业软件体验中心和示范基地,在汽车、机械制造等重点工业领域进行产业化推广,加快工业软件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融合发展。鼓励研发、应用节能环保领域的工业软件,提高大陆机电、泓奥电力等面向工业节能和环保领域的软件研发水平。嵌入式软件:以神思电子、华辰泰尔、三龙智能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大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程度,全面提升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集成电路设计: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为平台,依托山东省信息通信研究院、山东华芯以及山东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重点发展面向消费电子、计算机、通讯、安全、控制、汽车电子等芯片产品设计,提高我市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实现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新突破。信息安全软件:充分发挥山东大学、济南得安、山东中孚技术优势,加大在密码算法、安全加密、网络安全监管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加快安全管理、内网监控、外网防护、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中间件等信息安全防护软件产业化进程,提高国产软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市场份额。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支持数据中心与资源外包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数据异地备份与恢复维护服务等业务发展。扶植一批技术精湛、服务质量过硬的企业,积极承接国内外市场的软件外包服务业务,做大做强软件外包产业。鼓励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数字内容:着力实施一批动漫游戏示范工程和示范项目,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集研发、制作、运营、出版和国际认证培训于一体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格局,培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游戏品牌。加快数字内容处理技术和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积极发展网络出版、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业态。信息服务: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业,积极开发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可视电话、手机视频、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等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业务,大力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双向数字电视以及以互动电视为平台的娱乐和商务服务等融合性新业务。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等行业发展。

  国家级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立足中小软件企业需求,以提供公共支撑服务、人才培养和引进为重点,完善和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公共支撑平台功能及服务能力。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资源,建立动漫游戏知识库、专业人才库、动作库、音效库、程序编码范例库、开放源码国产游戏引擎库等信息资源库,围绕实用化的动漫集群渲染技术、三维动作捕捉技术、高端特效制作等关键技术,提升国家级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综合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服务。中国软件名城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数据库、企业社区数据库、开源代码数据库、软件过程改进数据库和政策法规、认证服务、产品推介、企业招聘、项目申报等十项公共服务功能,建成济南—中国软件名城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创业指导、人才需求、法律咨询、政策扶持等“一站式”服务。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省计算中心和齐鲁软件园,结合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整合公共技术平台资源,建设面向各园区企业基于云的计算平台,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工业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制造业企业需求,建设集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生产制造和网络营销于一体的工业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制造业中小企业提供工业软件技术服务。

  (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力度,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优先发展产业高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挖掘市场消费潜力,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1.原材料工业。重点调整优化钢铁、石化、建材等原材料工业,严格控制总量,推进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5年,原材料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钢铁:积极推进济钢集团战略性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发展厚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等产品,加快高强度、高韧性特厚板材开发,推进配套汽车产业专用钢板生产,形成完整的汽车、船舶用钢系列产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精品钢材基地。加快济钢绿色产业园循环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发展优质球墨铸铁产品,打造提升全国优质铸造生铁基地。石化:以化工园区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逐步降低传统产品比重,大力发展精细化、高端化产品,形成以基础化工为依托、以新兴化工产业为重点、以精细化工为骨干的产业格局。传统基础化工,支持原油加工企业一、二次加工及系统的综合配套改造,鼓励二、三次加工,延伸石油产品产业链,建设重质基础油、光亮油、重交沥青生产基地,力争中石化济南分公司炼化加工能力达到年产800万吨。优化调整煤化工、化肥等行业产品结构,加快碳一化工有机化学品开发生产。积极发展新型化肥,重点研发缓释控释肥、生物肥和微量元素肥等复合肥。加快钛白粉技术改造和铬酸酐深加工,进一步提升工艺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新兴化工,发展植物秸秆综合利用生产生物质能源及生物质化工产品,形成由植物秸秆深加工生产呋喃树脂、功能糖系列、生物医药及中间体、有机生态肥等生物质化工产品和热电、乙醇等生物质能源产品的产业群体。推进自主创新吸水新材料产业化。培育发展氟材料、氟聚合物、氟精细化工品等高端氟化工新材料。建材:调整产品结构,拓宽应用领域,重点发展低能耗高性能水泥、新型墙体材料、高端无毒防火保温材料、化学建材等建筑材料和延伸加工产品。大力研究和推广高性能多功能复合墙体材料,重点发展空心砖、混凝土空心砌块、轻质板材,以及塑料管道、塑料门窗、新型防水材料和建筑涂料等化学建材。鼓励发展剪力墙板、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楼板、屋面板、楼梯板、阳台板、预制梁等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及普通钢结构构件、轻型钢结构构配件等预制钢结构构件,加快住宅部品产业化。积极研究推广利用磷石膏、氟石膏、农作物秸秆纤维等工农业废弃物和黄河淤泥制作的新型建材制品。

  钢铁重点淘汰90平方米及以下烧结机、8平方米及以下球团竖炉、400立方米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电炉、转炉等落后产能。济钢集团公司6座350立方米炼铁高炉列入淘汰计划,2011年底完成。建材重点淘汰窑径3.0米及以下水泥机械化立窑,小型水泥回转窑、水泥粉磨站直径3.0米以下的球磨机等落后产能。我市14家水泥建材企业的18种类型、27台(套)直径3.0米以下水泥磨机等列入淘汰关停计划,2012年底完成。

  2.消费品工业。推动消费品产业优化升级,拓展市场空间,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构建安全、绿色、低碳的现代消费品工业体系。到2015年,消费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食品:充分利用烟草、饮料、乳制品、休闲食品等产业优势,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食品、生物食品、海洋食品、绿色食品、营养食品和方便休闲保健食品。培育“将军”品牌,重点发展中高档卷烟品种。以佳宝、伊利、维维等乳制品企业为依托,重点开发适应不同人群的功能奶,加强对乳品企业质量监控与管理。以趵突泉、百脉泉、银鹭、娃哈哈等企业为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发展优质、保健酒水饮料产品。建设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全面构筑“放心面粉”、“放心食油”经销网络。提高肉类加工制造率,扩大对外出口。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积极发展包括阿胶深加工产品在内的保健型、功能性特种食品及绿色食品。以老字号、名牌产品为基础,积极培育一批具有济南特色的焙烤冷食企业。

  奶源基地、冷食基地、精品糕点基地、种养加工基地、肉禽加工基地、馅料基地、食品产业基地、优质矿泉水示范基地、调味品产业基地、优质粮油基地。

  纺织服装: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优化产品结构。以齐鲁宏业、三太阻燃、丽丝特、天齐等企业为主,加快新型纺织纤维技术创新。重点发展化纤仿真面料、新型功能性面料、特种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大力提高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产品比重,形成一批品牌效应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优质产品。以“元首”高品质内衣为依托,优先发展针织时装、职业装、童装、休闲运动装、家居服等高档针织服装,形成针织服装产业集群。强化品牌化运作,提升企业形象,继续扩大“冠和”、“冠益”、“舜田”正装,“九羚”、“美若仙妮”、“水手”、“思远”休闲装,“新华”、“丹侬”衬衫,“美捷”家纺等品牌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产业。包装印刷:包装,重点开发高阻隔、耐高低温、防辐射、高强度、保鲜、无菌、防霉、防虫、可降解等节能低耗、多功能包装材料及包装产品。印刷,重点提升快速安全印刷、铝箔印刷、食品药品净化印刷、不干胶印刷、柔版印刷、丝网印刷等工艺技术水平,加快形成以东港股份、省新华印刷、天一印务、泉华包装制品、力诺玻璃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群。家具:以绿色环保、资源节约为原则,重点发展软体家具、实木家具、板式家具、整体厨房,建成集家具研发、生产、展销、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家具产业聚集地,以北园大街家具(居)市场为窗口,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家具市场辐射,将济南打造成中国北方最有影响力的家具基地。家电:围绕洗衣机、小家电和关键零部件,重点开发高效、节能、环保、低噪音家电系列产品。拓宽“九阳电器”系列产品,主要发展模糊控制多功能小家电、智能型豆浆机,发展家用餐饮、洗浴、洁卫、文化等用途电器产品,不断满足现代家居生活需求。鼓励企业针对市场需求,研发智能化家居设备和智能康复设备。医药:加快化学新药发展步伐,重点开发抗肝炎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降血糖药物、手术麻醉类药物、消化道类药物及新型制剂药物。大力推动中药现代化,鼓励企业围绕名优产品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巩固名优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优势,积极开发国外市场。以山东福胶、宏济堂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阿胶系列、人工麝香酮、小儿消食片、前列欣胶囊、冠心苏合丸等产品。支持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强化中药GAP认证工作。(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深度应用,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1.现代物流。大力实施现代物流提升工程,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建设完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标准和技术三个技术支撑平台,加快物流园区发展,重点打造“交通装备物流基地”、“商贸物流总部基地”和“钢铁物流基地”三大优势品牌,积极培育制造业物流、航空物流、保税物流、物流金融四大增长点,大力发展综合、产业链专业化、城乡服务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企业,逐步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服务产业。到2015年,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降至15%以下。

  物流支撑平台大力发展省际、省域和市域三级物流交通通道建设,加快构建立体化、枢纽型的物流交通系统,建设形成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交通网络平台。加快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建立数字认证、网上支付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快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推广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提高物流标准化水平。物流市场主体支持传统运输、仓储、货代、邮政等物流企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发挥铁路、航空、邮政、交运各自的优势,建立物流联盟,向集约化、一体化运作发展。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建立联盟关系,拓展业务,增强辐射能力,迅速提高自身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行业物流依托济钢,推进郭店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培育形成钢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区。依托山水集团,加快发展水泥及其制品物流。加快建设区域性的商品采购交易中心。加快维尔康、盖家沟冷链物流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打造面向全国的畜水产品冷冻和农产品冷藏区域冷链物流中心。2.电子商务。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快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和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在线支付、安全认证、信用服务、标准规范、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推广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推动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深化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推动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链。加快移动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积极发展小额支付服务、便民和商务信息服务。大力促进电子商务进企业和进家庭的“双进工程”,以产业基础较好、电子商务较易推广的行业和领域为突破口,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普及对象,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培训,培育壮大网商队伍。3.工业设计。充分发挥济南高校、科研院所积聚的人才优势,建立产学研相结合、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推广工业设计软件,培育一批专业化工业设计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外包,鼓励工业企业将设计业务外包给工业设计机构,扩大工业设计服务市场。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并增加研发投入,壮大研发产业规模。积极承接国际工业设计服务外包业务,推动工业设计服务出口。加快培养和引进工业设计人才,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工业设计发展环境。4.制造业服务化。注重制造业与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结合,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加快生产制造向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大企业的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在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分离非制造环节单独组建独立法人企业。深化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支持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服务、售后服务、生活服务等外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企业。积极发展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咨询、管理咨询、商务服务、检测认证、设备租赁、会展服务、品牌策划、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企业。积极发展工业旅游。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企业资源,开发工业旅游项目。(五)培育壮大产业集群。1.大力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培植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拥有知名品牌、对行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具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集团。鼓励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快战略重组,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信息化引领、产业链延伸、创新平台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支撑能力。到2015年,力争培育20家收入过百亿元工业企业,其中浪潮集团达到1000亿元,重汽集团达到2000亿元。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济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中电装备山东电工电气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济南青年汽车有限公司、济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力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中烟工业公司济南卷烟厂、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明水大化集团、中石油济柴动力总厂、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摩托车工业园、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红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晟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缔斯电梯制造有限公司。

  2.加快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新、特、精”小巨人企业和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群。支持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道路,着力发展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水平。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提高相互间协作配套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到2015年,力争新增收入过2000万元企业1000家。

  信息化服务体系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比例达到10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70%,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60%。培训服务体系依托济南信息化培训中心等单位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50000人,实训基地达到120家。政策法律咨询服务体系建立12345中小企业政策咨询热线,准确、及时解答企业提出的政策咨询问题。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创业辅导服务平台和创业辅导孵化器,逐步建立创业辅导专家库。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体系规范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增加到20家,注册资本达到40亿元,提供担保贷款累计额达1000亿元;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覆盖全市60%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基本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使用公共技术平台的中小企业超过50%。

  3.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重点培育汽车、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突出新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医药及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济南高新区、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南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济南化工产业园、临港经济开发区等6个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示范基地。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五、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强化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政务业务、公共服务、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基本建成“数字泉城”。(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紧紧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生产服务、管理决策、研发创新三大主线,深化CAD/CAM/PDM/CIMS/ERP/SCM等信息技术在汽车、机械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重点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健全完善两化融合技术支撑体系,培育4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50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支持各行业龙头企业与IT企业、科研院合作,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化融合关键共性技术和适用技术。组织实施“两化融合助企”工程,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汽车和机械装备行业,重点推广并行协同设计系统、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快速可重构制造系统、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钢铁、石化和医药行业,重点推广制造执行系统(MES)、在线监测和分析系统。建材行业,重点推广与工艺、设备等有关的高端工业应用软件,推广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煤炭行业,重点推广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电力行业,重点推广智能电网、电力机器人,普及厂(站)级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信息系统。纺织行业,重点推广适合化纤、纺织、印染和服装等行业特点的虚拟化、数字化设计技术,开发设计资源数据库。现代物流行业,重点推广物联网应用,加强电子商务、智能化供应链等信息平台和网络信用体系建设。

  离散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中国重汽、法因数控、二机床、济南重工等企业,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环节,推广应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并行设计、运动仿真、虚拟制造等技术,实现研发设计的数字化。连续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中国石化、济钢、山水、晋煤等企业,围绕生产过程环节,推广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散控制系统(DCS)、智能传感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创新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浪潮、九阳等企业,围绕企业管理环节,推广基于商业智能的新型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系统,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协同化。外向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佳宝乳业、福胶、玫德铸造等企业,围绕市场营销环节,推广多网异构融合、射频识别(RFID)和物联网等技术、产品,优化企业采购销售流程,提高产品可追溯性,实现市场营销的网络化。人才密集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浪潮、中创、积成电子等企业,围绕人力资源开发环节,采用可视化、网络化、交互式等便捷教育手段,实现人才的信息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盖家沟物流、佳怡物流、东方天健等企业,围绕新型业态培育环节,实现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资源消耗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济南热电、黄台电厂、东风煤炭等,围绕企业技术改造环节,推广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新信息与先进制造集成技术,实现技术的现代化。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依托浪潮、中创、华天、中孚等企业,建立IT企业与传统企业间两化融合技术、信息服务平台。

  (二)健全完善新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建设,深入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应用,扩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合理规划布局通信和数据交换枢纽、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灾备中心、呼叫中心,形成覆盖全市城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适应两化融合的新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光纤管道、基站铁塔等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应用和规范化管理,加快主城区信息管线综合改造,做好新城区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整合信息通信管线资源。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升级,实现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完善无线电基础装备设施,提高无线电监管能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基础性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信息安全责任制,深入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快信息安全监控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信息安全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站服务能力,营造文明办网、用网的良好氛围,促进互联网繁荣健康发展。

  无线城市建设推动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企业建成以2G、3G、4G网络为主,WiFi、Wimax为补充的国内领先无线%以上的公共场所、政府、企事业单位可以无线Mbit/s,无线宽带业务在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应用,带动无线产业与上下业发展。新城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东部城区联通第三枢纽楼和西部城区移动通信第三枢纽中心,打造西部光城。信息安全监控平台提升应急支援现场处置能力,及时、快速处置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三)加快构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1.电子政务。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升级扩容市公用信息平台公共数据中心、信息交换中心、信息安全中心,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积极推广国产自主可控电子政务软件,保障政务系统信息安全。健全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共享,建成政务业务协同信息资源支撑环境,满足80%以上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大力实施科技防腐、应急联动、基层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等重点业务信息化工程,核心业务信息化支撑程度达85%以上。加强政务网站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应用,8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和60%以上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处理,政府行政权力运行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加快政务内、外网升级改造。政务内网与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纵向与国家、省、各县(市)区连接,横向与市直部门和直属单位连接,政务外网逐步延伸至镇、村、社区。统筹规划无线政务专网。政务业务协同信息资源支撑环境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交换目录,加快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完善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建立“共建共享、联动更新、协同服务”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启动决策服务、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综合治理等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公共应用系统建设推动综合办公平台、“三通”服务信息化、科技防腐电子监察平台、应急联动等公共应用系统建设,提供一体化电子政务服务,整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建设完善“金盾”、“金财”、“金保”、“金农”、“金土”等信息化工程和数字市政、数字城管、食品药品数字监管等重要业务系统,进一步加强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核心应用系统建设。基层电子政务示范加强基层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切实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围绕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等领域,实现协同与联动,提高城乡综合管理水平。建设符合农民需要的村级服务平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2.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交通出行、休闲娱乐、消费购物、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便民信息服务体系。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推进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推动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管理、服务和知识普及等方面普及应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加快城乡一体化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市民服务热线、民政、社保、劳动就业等便民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组织实施信息化社区示范工程,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道、居委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提高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社区示范工程选择30个社区,开展街道办事处信息化建设、社区服务信息数据库、社区服务网站、智能小区示范。社区服务门户网站建设统一的社区政务信息平。

搜索

网站地图